自贡融媒记者 缪静 曾鹏程 张熠
5月中旬,正是油菜等农作物收割的黄金时节。贡井区龙潭镇道澄村道路两旁的田地里,一堆堆捆扎好的秸秆码放在临时堆放点,等待低空吊装、吊运。无人机飞到田间地头成为农业生产的好帮手,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如何能实现更多的可能性?人大代表的科学建议开启了无人机新场景运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益探索。
![]()
王长超和无人机飞手一同在道澄村田地测试无人机吊运秸秆。记者 宋姿熠 摄
“来回飞一趟只需要两分多钟,一块电池大概能保证半小时的飞行。”5月9日上午,正在道澄村操控飞行器的四川鼎峰空天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飞手熊章杰向记者介绍。在完成前期的各项调试后,这架六旋翼农业无人机开始首次演示作业:随着飞行器升空,地面视线往远处延伸,只见一捆秸秆被缓缓地吊装起来,从A点运到B点,并沿该路线反复升空、下降……
![]()
无人机吊运演示 记者 宋姿熠 摄
近年来,秸秆禁烧一直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一次龙潭镇人大组织的代表活动座谈会上,人大代表们就如何科学禁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展开了深入讨论。“把粉碎后的秸秆混进鸡粪后发酵,又进入下一循环,做优质肥料。(秸秆)有多少,我们收多少!”市人大代表、天成蛋鸡养殖场老场长杨洪2018年起就带领养殖场致力于秸秆循环利用,在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破解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难题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但是,要将秸秆收集起来,人工成本太高。”许多基层代表感叹。长期以来,秸秆的收储运环节存在人工转运成本高、效率低,部分偏远地块运输难等诸多难点,犹如一道横在秸秆综合利用前的坎。
此时,贡井区人大代表、龙潭镇道澄村党支部书记王长超灵机一动。他想起去年在自贡航空产业园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盛况,脑海中闪过一个大胆的想法 —— 用无人机吊运秸秆!龙潭镇人大主席团根据代表讨论发言整理形成了“运用无人机助力秸秆禁烧工作”的建议 ,此建议一经提出,便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研判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建议为破解秸秆焚烧污染顽疾,积极助推绿色处理新模式,提供了新方法。贡井区立即整合多方资源,于2025年春季试点启用无人机转运秸秆,通过“空中运输+闭环利用”实现秸秆离田效率提升300%,从源头减少焚烧污染,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注入科技动能。
![]()
六旋翼农业无人机作业,将打捆秸秆从A点运到B点。记者 宋姿熠 摄
如今,在贡井区龙潭镇,一场由“低空经济”引领的农业现代化变革正在悄然展开。
驱车行驶在蜿蜒起伏的公路上,到处可见弯腰躬背的村民,田野已奏响农忙序曲,阡陌纵横间,农户们正与时节赛跑。针对沿公路50米外农户自行集中堆积打捆的秸秆,道澄村与无人机服务企业合作,将其运送至就近的“秸秆周转暂存点”,实现“离田离地”高效化,有效解决“离田离地”人工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形成田间打捆→无人机转运至路边粉碎压缩机→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秸秆肥料化的闭环处理链,可实现同比降低转运成本68%。“全量收集储运”思路,让秸秆变“零散堆放”为“规范回收”。
![]()
天成蛋鸡专合社有机粪肥处理中心 记者 宋姿熠 摄秸秆“变废为宝”,怎样变“单一还田”为“综合利用”?将军村通过在天成蛋鸡专合社打造秸秆肥料化示范点,大力推广“有机肥换秸秆”模式,培育秸秆综合利用主体。由村集体经济购买秸秆粉碎机,将向周边收购的秸秆破碎至1至2厘米长度,专合社以300元/吨回购村集体经济的粉碎秸秆,将预处理后的秸秆添加到鸡粪中混合均匀进行发酵,然后生产有机粪肥,年实现秸秆“肥料化”利用300吨以上。
好的模式推而广之,更要惠及大众,联农带农。采取“集体经济+基地+专合社+农户”模式,专合社将生产出的有机粪肥以450元/吨的价格外销,同时与将军村、中坝村等集体经济合作,每年以300元/吨的价格收购秸秆300吨,实现以秸秆置换有机粪肥100吨用于蔬菜种植,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9万元以上。
采访结束,王长超邀记者走进道澄村秸秆综合利用中心。七八台崭新的农用设备一字排开,铡草机、圆盘粉碎机、小型装载机、高效粉碎压缩一体机、叉车“严阵以待”。秸秆综合利用设施设备扩容升级,收储运体系质效进一步提升,科技赋能让农业现代化“快马加鞭”。
编辑:卜一珊
编审:张宏彦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自贡在线APP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自贡在线APP联系删除!未经自贡在线授权,禁止转载!举报电话:1890900616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