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王汉卿/文 叶卫东/图 实习生 白可
在富顺县代寺镇的舒氏古建青筒瓦厂内,62岁的舒甫权正俯身与一团赭红色的黏土“对话”。他的双手在泥坯间起伏流转,柔韧的泥团随之渐渐显露出瓦片的雏形。这看似简单的一揉一捏,却是决定整片瓦命运的起点,也是一项传承百年的非遗技艺——代寺舒氏手工制瓦的开端。
![]()
模具压制 记者 叶卫东 摄
“泥是瓦的魂,不懂泥的性子,就做不出有生命的瓦。”舒甫权一边说着,一边用指腹感知泥胚的湿度,动作轻柔如抚过婴儿的脸颊。这份与泥土之间的默契,是他自12岁起便跟随父亲在泥堆中摸爬滚打所习得。如今,他只消一眼、一触,便能读懂黏土的脾性——太黏则涩,太沙则散,唯有那份恰到好处的韧劲,方能成就一片好瓦。
![]()
修整形状 记者 叶卫东 摄
选好的泥土需经反复揉捏,如练功般直至达到“柔若无骨却筋道十足”的境界。填入铁质模具压制时,舒甫权总会多一道轻抚的动作,那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温柔。
![]()
阴干的瓦片 记者 叶卫东 摄
成型的泥胚如列阵的士兵,静静立于阴凉处,等待时光的雕琢。“不能暴晒,也不能吹风,必须自然阴干,等达到七成干度才能入窑。”舒甫权强调,这一切都严格遵循百年古法,急不得,也快不了。
![]()
整理瓦片 记者 叶卫东 摄
时机成熟之际,泥胚迎来生命中最壮美的蜕变。“窑温必须精准控制在1000度到1100度之间。”舒甫权守候在窑旁,如老友般感知每一次窑膛的呼吸。烧制中途,他缓缓向窑顶注水。霎时间,蒸汽弥漫,窑内上演着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赭红渐褪,转而化为一抹温润如玉的青灰。
![]()
窑顶注水 记者 叶卫东 摄
这抹青,是火与水共舞的艺术,是时光凝结的色彩,更是现代工艺难以复刻的古韵印记。一窑可出瓦十万余片,而从选泥到烧制完成长达两个月的周期,恰是匠人对品质极致追求的见证。
![]()
百年老窑 记者 叶卫东 摄
正是这份对传统的执着,让舒氏青瓦承担起连接古今的使命。从富顺文庙的飞檐到吴玉章故居的屋脊,从乐山大佛的修缮到苏州古建的修复,处处都有舒氏瓦件依原貌复原的身影。

定制的青瓦 记者 叶卫东 摄
轻抚瓦片上手工特有的细微毛边与起伏,舒甫权道出其中精髓:“这起伏,是瓦的指纹,是它们独一无二的印记。机制瓦太规整,反而失了灵气;而手工瓦的不规则,恰是它与这世界真诚对话的痕迹。”
![]()
运送黏土 记者 叶卫东 摄
这些仍带余温的瓦片,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承载文脉的“活态遗产”。修复一座小型古建筑需耗时数月,大型工程则往往长达数年,而舒氏的技艺,为这一切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
![]()
舒甫权与其子舒国阳商讨瓦片上的图案 记者 叶卫东 摄
这份厚重的技艺,已在舒氏家族中绵延四代。从民国初年的舒焕银,到舒泽云,再到舒甫权与其子舒国阳,四代人守着同一座土窑,传递着同一把薪火。2022年,这项技艺被列入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百年土窑本身也成为县级文物点。
![]()
舒氏古建青筒瓦厂 记者 叶卫东 摄
如今,最初的家庭作坊已发展为拥有十余人的瓦厂,通过参与非遗展览、开发数十种图案模具,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舒氏古建青筒瓦厂鸟瞰 记者 叶卫东 摄
暮色渐沉,厂房内静置的泥胚在余晖中泛出温润的光泽。舒甫权望着满库的青瓦,语气坚定而平和:“只要古建筑还需要修复,这双手就会一直捏下去。”泥土无声,窑火不熄。千年营造的智慧,正随匠人掌心的温度,在一代代的传承中,静静流淌。
编辑:陈行
编审:韩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自贡在线APP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自贡在线APP联系删除!未经自贡在线授权,禁止转载!举报电话:1890900616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