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南关大街,一位59岁老人正坐在街角缝补衣服。他皮肤黝黑,戴着一副眼镜,一根针在经纬间穿梭。
他叫刘结识,漯河临颍县人。2002年元旦,后来轰动全国的胖东来生活广场首店开业。刘结识便在这家商超门外的东南角坐下来,以替人织补旧衣旧鞋为生。寒来暑往,春风秋雨,这一坐就是22年。
很难想象,他的“摊位”仅有三五板凳,数盒针线。他和于东来同岁,亦多受后者关照。他生过大病,去过很多地方,最终选择留在许昌。
现在,刘结识的故事引起关注。11月4日,顶端新闻记者赴古都许昌,和他聊了聊多年来的经历。以下是刘结识的自述。
一个男人做起针线活
我和内人来这20多年了,具体哪一年记不清。只记得是胖东来生活广场开业的第二年,那时候我30来岁。
以前我在漯河老家务农,搞过建筑、搬运,最后身体不好了,来到这里做织补。修补衣服、补鞋、绣花、染衣、换拉锁……这些我都做。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天气多恶劣,我们几乎都没停过。
很多人说,你大老爷们咋会学个这?我说身体不好,干不动重活了。说干不动重活,以前家里就我一个劳力,还是啥都得干。后来身体严重受损,就来这里做了针线活。
我1966年出生,1989年结婚。那时候我有肝病,后来由于长期劳累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我去郑州、许昌、临颍都住过院,后来积蓄花完,没有办法了,只靠吃药维持。
再后来病情慢慢好转,我就学了织补。当时我也学过理发、去过饭店,各种原因没有学成,对织补倒是上手快。
织补是跟着俺妹子学的。那时候家里穷,她十来岁时辍学到广东打工,在珠海的毛衣衫厂学的手艺。
要说人就得学个手艺。你看我学会了织补,就有了吃饭的门路。现在各方面的钱不好挣,我在这坐一天,虽说挣不了大钱,也能靠手艺维持一家人生活。
我内人今天回老家耙地,没有过来。这20来年她一直跟着我受罪。冬天零下好几度我们都在这坐着,她的手、脸、耳朵都被冻伤,几个月都好不了。
我们也想过租个门面房,但太贵了。热闹的地方价格高,偏僻的地方生意不好。这个角落虽然条件艰苦,却积累了20多年的老顾客。胖东来的客流多,也会给我们带来生意。
东来很平易近人
只要不违法,只要能干,有个生存空间,就像俺这样,拿一根针在这个角落,就能维持住一家人生活。咱就拿一根针,不污染空气,不占道经营,就占个角落,挣个受罪钱。
许昌的好人多,给我很多照顾。政府知道我们底层手艺人不容易,对我们很关心。城管文明执法,也不会赶我们走。
旁边的底商原来是建设银行,现在是药店。夏天天热时30多度,店员经常招呼我们到屋里凉快,还给我们烧水喝。胖东来的售后也照顾我的生意,有时让我做些修改裤腿的活儿。
东来很平易近人,那时候刚开这一家生活广场,他经常路过这里,说有困难言一声。我说我儿子没工作,他说你去填个表,叫他来这干吧。后来我小孩想出去闯闯,就没来成。现在东来的生意越来越大,不经常看到他了。
我在这儿时间久,很多老主顾长年累月找我。这位姑娘老家村庄距离这十多公里,连续七八年都在我这补衣服。这位老太太是南阳人,也在许昌开修鞋店,忙不过来时经常照顾我生意。
许昌这么多年变化非常大。现在街道变宽,也更干净,路上连个烟头都没有。原来对面酒店五六层,现在发展成几十层的大厦。曹魏古城也发展起来了,沿着这条路就能看到。
我去其他地方待不惯,在许昌却很舒服,后半生就在许昌了。一来许昌人实在,二来俺老家离许昌近。人这一生就是挣钱养家糊口,去其他地方也是挣钱,在这也是挣钱,我何必再跑那么远。
以后我想拉着绣花机出去悠悠
我自己的手艺也在不断进步。平时在街边织织补补,绣花、高温染色这些就得拿回家用机器做。家里有好几台机器,绣花机、锁边机、平缝机、染缸等都有,只要是衣服上的问题,俺几乎都能干。
这些机器既有新的,也有淘的二手的。有的一万多元,有的两三千元、三五千元。买这些是因为有些活必须得用机械,比如绣花,最好用机器绣。
七八年前开始,我大儿媳妇也来帮忙。我把手艺教给她,算是一种传承。她现在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以后,就过来帮忙,下午孩子放学时再过去接。
我和我内人也一样,除了农忙或有事,几乎都在这里坐着。因为做生意要讲诚信,很多顾客的衣服在这里放着,等着修补完穿。我们没有门店,没有正式招牌,这个角落就是见面的地方。
以后没啥大计划,就是在这里维持住生活。我以后也想带着俺内人出去悠悠,这20多年,她一直跟着坐在这个台子上受罪。
也不完全是旅游,还是要挣个零花钱。我有一个想法,拉着我的绣花机,转悠到哪里,活儿就干到哪里。哪天干不动了再说。
现在还走不了。小孙子小孙女还在上学,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人需要照顾,正需要钱。人都要受苦,没有苦哪有甜,这就是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自贡在线APP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自贡在线APP联系删除!未经自贡在线授权,禁止转载!举报电话:18909006163